华晨宇工作室这次发律师函,是首次让这个小范围的同人创作产物被正式检阅和讨论。有网友发出疑问:“捡手机也告的话,踩组岂不是全员法制咖?”
豆瓣拉踩小组(踩组)的“捡手机”文学
玩梗和侵权的边界,尚待厘清。以豆瓣“自由吃瓜基地”组的讨论为例,在一篇1067条回应的热帖下方,热门讨论多数认为此事“小题大做”。评论“华晨宇工作室的人都没上过网吗?”点赞数破万,“有啥好告的”点赞数破7000。
“捡手机”的诞生,感谢微商
这一年,曾在中文在线任职的刘颖发现,很多学生作品由于缺乏社会经验,内容与实际脱节而得不到编辑的推荐。
与此同时,日韩和美国流行起了一种新类型小说:以聊天气泡的形式展示小说对话内容,界面类似手机端的QQ对话,加以简单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,还能加入表情包和图片等工具。刘颖由此看到了其中的机会,创办了对话体小说平台“话本小说”。
这种创作低门槛、互动感强,且更有“梗”的新小说类型,逐渐被更多人关注。2017年,市场上一时涌现出近30家对话体小说相关的创业公司。一批00后被对话体小说俘获,截至2017年底,每天有5000人在话本小说上发表8000个新章节。
“话本小说”某部小说的界面
在对话体成为一个小众范围内流行的创作模式后,创作者也在尝试让“对话体”发生在更多场景里。
“微截图”软件说明
绝大部分的微信对话体同人文,都能看到微截图等截图软件的水印。据一位同人文爱好者对毒眸回忆,她大致于2017年前后,在同人文创作者聚集的Lofter上偶尔能看到一些模拟自家爱豆微信对话聊天的创作,但数量都不多。
随后,聊八卦的豆瓣拉踩小组、聊音乐类综艺的新世代音乐功夫季SUPERKUNGFU、嗑CP的豆瓣嗑组偶陆续出现捡手机文学。截至发稿前,Lofter上对的“捡手机”标签也有5006次浏览,209人参与。
Lofter上的“捡手机”标签
一位创作捡手机文学的写手告诉毒眸,捡手机文学创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,“脑洞不够时,很难想出来,剧情也要跟着现实情况的发展做调整。”有灵感的时候,一篇一小时就能写完,但没灵感的时候,可能需要写一天左右。
在毒眸看来,捡手机属于较为轻体量的同人文创作范畴,类似这样的“小甜饼”也是近年来兴起的同人文品类。
除了捡手机外,还有模拟论坛发帖的论坛体,通过知乎问答来说故事的知乎体,还有设定场景为在直播的直播体。“一方面是现成格式易写易读、易涨热度,一方面也见出整个同人cp受众在使用娱乐网站上的重叠性。”北大网文研究小组“媒后台”曾分析道。
玩梗和侵权的边界在哪?
在华晨宇工作室给“捡手机”的网友发律师函之前,豆瓣拉踩小组上的“捡手机文学”正火热创作中。
律师函事件之后,各个小组的捡手机文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。网友们也在讨论中发现,用真实明星来模拟对话界面,确实存在一定风险。
还有网友提出疑问:大部分模拟的微信对话都带有制图软件的水印,即使没有,也会在微博开端上以“我跟TA打了一架并抢过了他的手机”“我捡到了前面帅哥的手机”“手机充着电突然变成了别人的手机”等无厘头的开端进行描述,“真的会有人以为聊天记录是真实的吗?”
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米新磊律师对毒眸说,从法律角度评判,包括捡手机、论坛体、直播体在内的同人创作,侵权风险还是很高的,“虽然很多时候它是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,但它确实是虚构捏造,不懂这个圈子文化的人很容易认为这是事实,那可能就会侵犯明星的名誉权。”
侵犯名誉权分为两种情形,侮辱和诽谤,诽谤即捏造事实,造成社会评价降低。只要艺人方觉得对自己造成了诽谤,就可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。“部分创作对明星的形象还是有潜在的危害的。”
“按照TA设定的场景,很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,让观众误以为这是现实。即使是带着明星的制图水印,开篇足够无厘头也有可能会,因为也相当于在传播诽谤言论。”而如果出现了像上文提及的,因捏造的微信号而对真实机主造成困扰,还属于侵犯了这位机主的隐私权。
玩梗和侵权的边界何在,答案就呼之欲出了:是否对明星构成诽谤。但比起法律判定的边界,更复杂的、更难厘清的,是这背后体现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交融。
“过去很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其实是平行的,没有太多接轨。但近几年来各个文化领域的饭圈都在扩大,很多过去小圈子的文化在慢慢跟主流文化在对接、交融,在这种情况下,肯定会引发一些法律层面的问题。”米新磊对毒眸说。
法律有边界,但文化是流动的。许多小圈子的文化,过去或许本没有侵权,但玩梗的人多了,就构成了侵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