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到第六季,依然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口碑。
能做到这一点的国产综艺,屈指可数。
正因为如此,当我看完这档综艺最新的一期后,是真的觉得可惜。
《拜托了冰箱》 轰趴季
作为相对小众的下饭综艺,《拜托了冰箱》这档节目的形式一直很简单。
每一期请两个明星嘉宾,打开他们的冰箱,然后围在桌子旁吃饭聊天。
为什么有这么多“冰箱贴”喜欢这档节目?
胜在放松和真实。
何炅自不必说,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主持人,加上在娱乐园的好人脉,不管是控场还是提问,始终表现得游刃有余。
除此以外,冰箱也是一个非常有趣和细腻的切入口。
透过里面不同的食材和摆放,窥见一个明星普通人的一面,而且这种特质用不着说得很清楚,观众自己去感受就可以了。
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。
还有大张伟的冰箱,一打开,里面摆满了各种甜食和垃圾食品。
一旁的王嘉尔立马质疑道:“你不觉得很不健康吗,这个冰箱?”
大张伟则自然地回答:“我觉得我高兴就是健康。”
有时候,也会引起争议。
比如有一期和欧阳娜娜聊到表演的话题,由于何炅过于护短的言论,被很多人认为是替能力不足的年轻演员洗白。
聊到家庭时,papi酱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婚姻模式,不办婚礼,从谈恋爱到现在,两家的父母从来没有见过面。
先出圈,然后引发热烈的讨论。
对一档有着访谈标签的节目而言,我觉得这未必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。
至少我们可以看到,大家都在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,而不是为了网络安全,刻意去隐藏真实生活中的自己。
到了最新季,口碑怎么就突然崩盘了?
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,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定位。
为了吸引不同的群体,为了让节目有更大的热度,可以理解。
可每一处改动都让节目原本的特色消失不见,着实让人费解。
豆瓣截图
就拿场地的变化来说吧。
为了对应这一季的主题“轰趴季”,从原本简单的摄影棚转移到了更加豪华的别墅。
多了很多空间。比如健身房、休息室、天台以及娱乐区,总不能浪费吧,于是就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游戏进行串联。
也多了很多人。在原有何尔萌固定组合的基础上,先是去掉了原有的厨师天团,紧接着,又强行加入几个偶像团体的新人。
让人记得住的,估计是来自泰国的高卿尘。
只可惜,不是因为良好的综艺感,而是多次被吐槽的中文水平。可能是有王嘉尔的先例吧,节目组想着语言虽然不通,或许也可以出现不错的化学反应。
结果呢?
从听不懂游戏规则,不会唱中文歌,到为了迁就他改说外国明星的名字,留下记忆点的地方基本都是充满迁就的画面。
这里倒不是说,节目变差应该归咎于这几个新人。
不过他们和节目的疏离感,就像是一个缩影,告诉观众空间和人数的增加,并没有让参加节目的嘉宾变得更加亲密。
相反,由于大家始终找不到共同话题,谈话变得漫无目的。
聊天不尽兴,游戏也玩得很干燥。
说白了,就是一锅充满敷衍的综艺大杂烩。
当然,这还不是最致命的。
最致命的,是开头提到的冰箱。
十三分钟左右,当我看到镜头里出现一台由品牌赞助的冰箱,并且打开之后,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几个盒子的时候,就知道大事不妙。
果然,接下来的环节,不再是根据冰箱里的食材一点点挖掘明星的生活,而是玩起了所谓的盲盒游戏。
我记得何炅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一档节目不一定非要有新的感觉,更主要的是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,好的东西不用刻意改变它。”
可是从这里开始,这档节目还是丢掉了自己的灵魂。
原封不动的冰箱,为什么这么重要?
主要是为了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的“窥探”欲望。
别说把冰箱里的东西一股脑放在盒子里,哪怕是为了参加节目刻意去摆放自己的冰箱,也失去了参加节目的意义。
冰箱并不是真正的主角,观众真正想要了解的,是藏在里面的细节,是这些蛛丝马迹背后的故事。
特殊的饮食习惯,不同的性格差异,或者和家人之间的关系。
总而言之,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能被吸引住,是因为冰箱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有延展性的载体。
图片源自微博
而最新一季的《拜托了冰箱》,最大的问题就是让冰箱变成了一个摆设。
不仅如此,玩游戏的过程中,嘉宾身上的故事也丝毫没有被挖掘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
节目到了一半的时候,几个人在天台上吃着外卖送来的零食,可能是太无聊了,便提议玩一个游戏:说出你最新的朋友圈。
但是没想到,作为这期最重要的嘉宾赵丽颖,直言自己没有发朋友圈的习惯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节目只是简单地选择了惩罚,晚上洗碗。
按理来说,这个游戏还是比较符合节目的定位的,可以通过朋友圈的内容了解明星的性格和生活。
话匣子没有打开,嘉宾身上的与众不同也被直接忽视,节目的内容开始变质,自然也就不难理解。
坦白讲,不愿意待在固定的舒适圈,大胆求变和创新,是一件好事。
毕竟韩国原版的节目之所以停播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节目太小众,收视率不够理想。
之前几季的《拜托了冰箱》,也为此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调整。
比如第四季把节目的空间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,厨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。